剧场 - 兰波 凡人在泥地里挣扎,却渴望天堂

音乐剧《兰波》有三个角色:兰波、魏尔伦、德莱尔。这三个角色彼此形成了一个颇有趣的对照。我的鉴赏能力只能得出兰波大概是传说中的平弧人物,那我重点讲讲魏尔伦和德莱尔吧。

       虽然音乐剧标题叫做兰波,但是在我看来主角更像是魏尔伦一点。在魏尔伦的故事里,兰波不太像一个真切的人,倒更像是一个“梅菲斯特”。魏尔伦初登场时表面上功成名就,内里其实已经陷入人生追求上的危机。当魔鬼披着美的外衣想他伸手的时候,他毫不犹豫甚至充满感激地接纳了他。他在魔鬼的带领下一步一步地走向深渊。在沙龙里放浪形骸只是第一步。之后又有了离家出走的四个月。我们可以看到,这四个月里魏尔伦从开始在兰波这里得到快乐,转变为被兰波吸干钱财的后的疲惫与无力。他们的关系走到不可维系的地步时魏尔伦赶走了兰波——这是他试图拯救自己的一次挣扎。

       但是他失败了。很快他不能忍受生活里没有魔鬼罪恶的甜蜜,他又恳切地请求魔鬼回到自己身边。然后是全剧最有张力的一段,即兰波与魏尔伦的对峙。不同于伦敦分手时兰波的苦苦恳求,这一次他完全占了上风,他像一个恶毒的妻子报复自己的丈夫一样,不愿意原谅魏尔伦。在一来一往的挑衅之间,魏尔伦终于被恶魔带上了罪恶之路。他向兰波开了枪,并因此进了监狱。

观剧时,就是在这个时候,我意识到兰波其实是魏尔伦的梅菲斯特。魏尔伦与兰波的相识起源于对美的追求,最终却让双方落入了毁灭的结局。魏尔伦像一个瞥见天堂却走投无路的凡人,挣扎在泥地里,竟然向恶魔求取上帝的光辉。

但是,谁能说,地狱就不是一种美呢?

兰波和魏尔伦都是波德莱尔的崇拜者。身为文盲观众我承认我没有读完过波德莱尔的任何一首作品,只记得《恶之花》这个诗集的题目。在观剧时这也是我反复想起来的一个词。兰波引述,诗人的灵魂永远不得安稳。我不知道他们身处于一个怎样的时代,但他们选择了在放浪形骸中寻找罪恶的美感。人从来就知道,美不是只有阿波罗,还有狄俄尼索斯。魏尔伦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具有酒神色彩的悲剧故事,片尾却选择颂扬了《绿》这样一首简单温馨的田园牧歌,让灵魂在悲剧洗礼以后得到安宁。

 

德莱尔的故事是一个凡人的故事。作为兰波从小的朋友,他在兰波身边扮演一个华生式的人物。他或许没有足够的灵力与兰波并肩,但他有足够的善良与感知力去包容兰波。他选择做一名平凡的农夫,这是和兰波截然不同的道路。

德莱尔前往伦敦,受兰波母亲之托寻找兰波这一场戏突出了德莱尔与魏尔伦的不同。魏尔伦的兰波是一个化身,他们精神深处相通却其实对彼此一无所知。但德莱尔是忠诚的友人,他眼里的兰波不是一个美神,天使或恶魔什么的东西,他就是一个人。德莱尔会想着兰波爱吃的奶酪,会给兰波寄他喜欢的诗集,会永远站在兰波身后。

按照柏拉图的理论,万物在理想世界里都有原型,我们只是照着原型的不完美的影子。那么魏尔伦和德莱尔似乎都是兰波的影子,一个是他的梦,一个是他的根。代表着社会性的德莱尔到底也还是被一点点神性的光芒撒到了。德莱尔坚持要去兰波死去的地方找他的最后一首诗,他在这个时候决定跳出舒适圈,像洞穴里的人解开了枷锁,决定去看一看理想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。他的结论是什么,我看不明白,但作为一个普通人,能有这样一次求索,生命到底也不至于亏空吧。


评论
热度(15)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Doctor_Hu | Powered by LOFTER